
1966年,国学泰斗钱穆在获得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提名时,曾不无感慨地说道:1948年第一届院士选举时,当选者多达八十余人,难道我钱某人就不配位列其中吗?这番话语中透露出这位国学大师对学术认可的深切渴望。两年后的1968年,已逾古稀之年的钱穆终于如愿以偿当选院士,然而回顾他的院士之路,可谓充满坎坷。就连对钱穆学术观点多有异议的著名学者李敖都曾为其鸣不平:在胡适在世时,钱穆始终未能获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这实在有失公允。就古典文献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而言,钱穆比姚从吾等学者更有资格当选院士。 钱穆长期未能获选院士的深层原因,李敖那句在胡适有生之年已暗含玄机。这实际上折射出钱穆与胡适之间复杂的关系演变:从最初的敬仰到最终的反目成仇。这种转变既有两人性格差异的因素,更源于深刻的学术分歧。作为国学大师的钱穆与主张西化的胡适在学术立场上可谓南辕北辙嘉汇优配交易,比如在东周以上无信史等问题上观点截然对立,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加之胡适门生的阻挠——如胡适得意门生傅斯年曾公开宣称从不读钱某人的一字一文——这些都成为钱穆院士之路上的重重阻碍。
展开剩余59%首先,钱穆的学术造诣毋庸置疑,而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诸多巧合更印证了中国古史记载的可靠性。类似这样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案例还有很多。虽然不能断言所有古史记载都准确无误,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古史整体上是可信的,尤其是尧舜禹之后的历史记载可信度更高。 其次,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疑古派曾全盘否定包括夏朝在内的中国上古史,钱穆虽力持异议嘉汇优配交易,但在当时缺乏考古实证的情况下,只能以文献证文献。如今经过百年的考古积累,大量发现支持了钱穆的观点,证明中国古史确实可信,疑古派确有矫枉过正之嫌。当代中国史学已逐渐走出疑古时代,迈入了更注重实证与阐释的释古时代。
发布于:天津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